发布时间:2025-01-16 11:13:20
大米草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1666年,当时Merrett在英国海岸首次对这种植物进行了描述。中国的科研人员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对大米草进行深入研究。1963年,南京大学的仲崇信教授做出了重要的突破,他从英国引入大米草并在江苏省的海涂区域进行了试种,结果大获成功。随后,1964年,大米草被引种到了浙江沿海的各个市县,1980年又扩展到了福建。自此,大米草在沿海省份逐渐普及并取得了繁殖上的成功。
1963年,大米草从丹麦、荷兰和英国引入中国,主要用于江苏海滨的护堤工程和土壤改良,同时也因其经济效益被用作饲料和造纸原料。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,大米草种植迅速扩展,从辽宁锦西一路南下至广西海滩,其栽培面积超过了30000公顷。在初期的某些地区,大米草确实起到了保护海岸线和稳固堤岸的积极作用。
然而,近年来,大米草在原引种地以外的地区开始过度繁殖,形成优势种群,对当地的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。它排挤了其他植物,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潜在的挑战。这引发了对大米草管理策略的重新评估,以平衡其生态效益与可能的负面影响。
扩展资料
多年生草本,具根状茎。株丛高20一l50厘米,丛径1—3米。C4植物,阳性,湿生,不耐荫蔽与干旱,气温在5℃以上,营养体即能进行光合作用。春季返青,12—13℃以上生长迅速,花期长,5—11月陆续开花,10—11月种子成熟(江苏启东)。入冬叶逐渐变为紫褐色,最后枯死。